[PR]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。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。
在許多影視作品中,我們常常可以聽到或是看到一些話,叫做“山人自有妙計”。所謂“山人”,講的是那些懷才不遇或是不願意與統治者為伍、與庸人同流合污的勇士。這些山人中有一些品學兼優的人,做到世人仰慕,就有人投奔在他們門下,他們收徒講學,被後人稱為“山長”。後來到了清末,科舉被廢除之後,書院就改為學校,“山長”就改稱為“校長”。
現在看來,雖然山長和校長都是學校的最高管理者,但是他們有著明顯差異。古代的山長首先是飽學之士,他們執掌教習,先是教書、講學,後來才有了部分管理職能;而現在的學校,校長被賦予更多的職責,他們更忙於管理上的事務,而對講學、學術研究有所忽略浸會大學BBA。
但就學生教育、學校發展而言,校長作為一校之長,專業權威和個人影響力要遠遠大於行政權威才行。在學術上,如果校長有更清晰的學術權威角色,他們就會在學術上不懈努力,強化求真、求善、求美的價值追求,並能以自身學術修養贏得學生的尊重、信仰和信任,涵養學生心靈,促進他們健康發展。如果過於強調行政長官角色,就會助長學校管理對行政權威的依賴,也可能助長行政管理的粗暴性,會破壞這種“隨風潛入夜,潤物細無聲”的溫潤性、愉悅性效果。
由於歷史和現實原因,校長的職能和角色出現了一些異化。在有些校長身上,多了一些官氣、商氣,少了文化人應有的書卷氣、書生氣,少了作為學術專家應有的專業精神和專業堅持。所以,我們需要引領更多的校長通過反思求真、向善,擔當起傳道、授業、解惑的重任,在精神層面引領師生發展,成為學校的精神領袖。
在學校,校長處於權力的中心,可憑藉自己的影響力調動各種因素。但校長的作用要通過多方面、多維度來表現,比如我們談及校長的職責是規劃學校發展、營造育人文化、領導課程教學、引領教師成長、優化內部管理、營造內外部環境等。在這些眾多的學校事務中,最核心的應該是建設育人文化,因為學校育人的本質就是文化育人。
如果要描述校長的職責,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兩點:建設育人文化,實施文化育人。在學校的各項工作中,學生管理要有學生文化,教師管理要有教師文化,班級管理要有班級文化,學科管理要有學科文化,教學要有教學文化,課程要有課程文化,但是這些都需要從精神文化的價值取向中引發出來。校長要成為學校的精神領袖,就是要發揮“主心骨”“靈魂人物”的作用,以精神鼓舞人,成為核心價值的引領者。校長應以自己的精神力量去影響師生,影響學校的精神文化建設浸會大學BBA。
校長如何成為學校的精神領袖?我想重在三個層面:一是凝練,二是傳播,三是踐行。
首先,校長要善於凝練自己。不少校長從優秀教師崗位被選拔出來,但從優秀的教師到校長的崗位要面臨許多挑戰,要從一個學科專家變成學校辦學育人的設計師、領路人、精神導師,這就需要校長不斷地學習、提煉,包括從教學、管理各方面凝練自己的教學思想,形成自己的思想主張和教學體系。其次,校長要善於傳播。要經常講、反復講,並且在傳播過程中不斷完善、提升自己的教育主張,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。更重要的是踐行,把說的跟做的統一起來,做到言行一致。
因此,校長要清醒自己在學校中的角色,不斷凝練、傳播、踐行自己的教學思想。但每位校長都不可能在一個學校永遠做下去,可能調任,也有可能退休。但一定要想清楚,當他們退下來的時候,能給學校留下什麼?比如,孔子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寶貴精神財富,如《論語》經典語句;宋朝的大學者朱熹長期在白鹿洞做山長,留下了白鹿洞書院的教規,這是世界思想史上非常經典的一部作品,至今還影響著當代的教育;明朝的東林書院和山長們留下了“風聲雨聲讀書聲,聲聲入耳;家事國事天下事,事事關心”的經典語錄;陶行知抱著教育救國之志辦了育才學校,留下“千教萬教,教人求真;千學萬學,學做真人”的經典話語;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以他所在的帕夫雷什中學為研究素材,留下《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》《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》等著作浸會大學BBA。
校長要以他們為借鑒,今後更加重視作為精神領袖的角色,作為學術權威的角色,不斷凝練教育思想、形成教育主張,為校園文化建設、師生共同成長、學校長遠發展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。